10月1日,日本政府正式將消費稅從8%提高到10%,這是自2014年以來日本第二次上調消費稅。這一政策變化立即在日本社會掀起了搶購囤貨的熱潮,各大商場和超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購物人潮,特別是日用百貨類商品的銷售量出現爆發式增長。
在消費稅上調前夕,東京、大阪等主要城市的零售場所人滿為患。消費者們推著滿載商品的購物車,在收銀臺前排起長隊。超市貨架上的衛生紙、洗衣液、洗發水等日用品被搶購一空,家電賣場中的冰箱、洗衣機等大件商品也銷量激增。據日本連鎖店協會統計,9月份最后一周全國超市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5%,便利店銷售額也增長了15%以上。
這種搶購現象主要源于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擔憂。經過計算,消費稅提高2%意味著每消費1萬日元就要多支付200日元。對于經常購買的日用品而言,這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支出。家庭主婦山田女士表示:“趁著稅率還沒漲,我囤積了足夠使用半年的洗衣液和衛生紙,這樣能省下不少錢。”
零售商們也積極應對這一消費趨勢。永旺、伊藤洋華堂等大型零售企業延長了營業時間,并增加了熱門商品的庫存。部分商家還推出了“稅前價格保證”活動,承諾在增稅后一段時間內仍按原稅率銷售商品,這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。
專家指出這種消費熱潮可能難以持續。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熊野英生表示:“增稅前的搶購會導致增稅后的消費銳減,這對零售業的長期發展不利。”事實上,2014年消費稅從5%上調至8%時,就曾出現類似現象,隨后幾個月的個人消費大幅下滑,對經濟造成了沖擊。
日本政府此次增稅旨在增加財政收入,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支出。但如何在增加稅收與維持消費活力之間取得平衡,成為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。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表示,政府將密切關注增稅對經濟的影響,并采取必要措施緩解對民眾生活的沖擊。
這次消費稅上調不僅反映了日本財政政策的調整,也揭示了消費者在面對政策變化時的行為模式。對于零售商而言,如何在政策變動中把握商機、維持穩定經營;對于消費者而言,如何理性規劃消費、避免過度囤積,都將成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